守护根脉,心系传承——湖大学子采访阳新布贴发现人尹关山老师

2022-04-13 10:53:20 来源: 湖北大学艺术学院

  未来网黄石8月20日电(暑期通讯员王雅鸣)湖北大学艺术学院“三下乡”团队一行人来到了黄石阳新,探秘“民间美术奇葩”阳新布贴的发现者——尹关山,一起来了解阳新布贴当年是如何被发现。7月1日上午,团队通过阳新文化馆取得了尹关山老师的联系方式,在得知尹关山老师已经将近八旬高龄接到我们要来的消息仍骑着自行车赶到了办公室,团队马不停蹄的来到了老文化馆——尹关山老师在这里办了一间自己的画室。

  绕过集市,穿过小巷,走进了胡同深处,扛着摄像机,带着设备,进入了一栋老旧的楼房,似乎有着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敲开了门,尹关山老师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简单地说明了来访目和采访流程,尹关山老师开始说起当年的故事。

图为采访尹关山老师

  “省文化厅文件要在85年要办个民间美术展览,这个省的民间美术展览的几十年没办了。因为后来的“运动”就搁置了,那时候我在文化馆美术组,被派到省里面开会,我一点也不懂,说民间美术,什么是民间美术?但毕竟会是我开的,回来还是要干活。”

  尹关山老师调侃当年那段经历是既心酸又有趣。当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使他开启了一次探索之旅,到底后来情况怎么样呢?尹老师继续说:“因为基层文化站员水平不一,而且那年国庆也很忙,没有下乡,就只是打了电话传达了省里面文件精神。结果没有用,两个月过去了毫无音讯,是说一以来没时间,二来我们底下哪有什么民间美术?没有是不可能的,或多或少或突出或不突出。我们搞美术的知道只有有人地方自然有民间美术。 那这样我就只好自己下乡了,当时领导还说:时间也忙要不没有就算了。但是我这人做事认真一点,接受了事情就一定要办,然后我就一个人背了个包就下乡了。”

  不得不佩服尹关山老师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只身一人为了探寻民间美术到乡下采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路依然是很难走,看着老先生谈笑风生,完全没有当年这些艰难的痕迹,这给团队在阳新布贴的探索上面的精神鼓舞!

  尹老先生说:“我记得非常清楚大德村,那时我拎着一个包,没有车子我就徒步走到大德村,村里负责人对县里面来的还是和热情的。负责人的妹妹听说了我要找阳新布贴,她就把柜子上面的一个箱子打开,里面有二十几件崭新的所谓“阳新布贴”。那时候没有阳新布贴这个说法,农村叫“粘花”。我们觉得她拿出来这些东西真好,无论从造型、构图、色彩来说。我那时一口气爬了十八个自然湾,也看了很多民间技艺,比如挑花、瓷器,让我感觉最有价值的还是这些“阳新布贴”各种色布做成的实用物品!”

  阳新布贴被发现后,路并没有那么顺,“1987年第一届中国艺术节在北京开展,特地通知我:湖北刺绣五大件要挂在湖北馆的中央,5x2米的大件,其中就有阳新布贴。麒麟踩八宝代表了五大湖北民间织绣美术品之一。当年我比较死脑筋比较细心,写了文章。文章被送到省里面,没想到后来被选入中国文学英文版对外发表了。当年文化单位比较穷,没有相机,对于布贴研究只能一张张画下了。这一画让我对这个阳新布贴更了解了,结构,分类等等。”“第一次申报国家级非遗失败了,原因是渊源不清。这个东西主要是县志也没有记载,大家也不知道。但根据以为九十几的老太说她小时候在娘家是就开始在做了。根据这个推断至少有两百年的历史。假如从图案样式来看,应该在清代就出现了,最早推算应该是在明末清初就有了。假如从这些朴拙的造型来看,那还可以推得更远。我只能这样来算,因为做学问是要有根据的,没办法没凭没据来推算!”第2次申报,老先生专门写了篇文章,老先生自信得说道:“我这个文章的这个阐述得非常有逻辑性,比较全面,有说服力,我那个文章还专门收录到了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图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一书内容为当面尹关山老师手绘而成

 

图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一书内容

  此行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做学问的严谨性,治学的态度使我们对在场的这位老人肃然起敬,阳新布贴不只是一种工艺品,他更是一群手艺传承人的精神。一代代对这份技艺的发展,一代代的传承。不因时代的进步,便将这份传承丢下。

  在一个多小时的对尹关山老师的采访中我们也知道了阳新布贴被开发的来龙去脉,尹老的采访也即将告一段落。在采访的最后,老先生拍了拍我们的肩膀说道:“阳新布贴未来的发展还是要看你们的。”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些依然默默在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他们是秉持着一颗热爱的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发扬这份技艺,他们不单单是匠人,他们还是一种精神!

 

图为与阳新布贴发现人尹关山老师合照

编辑: 未网视频徐博
1 共1页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客服电话:010-57526311
08.png